yd7610云顶yd7610云顶首页 - yd7610云顶欢迎您

yd7610云顶首页 - yd7610云顶欢迎您

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价步入下行通道

2021-08-31       

摘要: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回落,养猪业再度陷入亏损境地。最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连续两次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预警,并紧急启动三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目前,我国原定生猪生产恢复的三年任务目标已经提前完成,而后续还将有大型养殖企业新建和改扩建的规模场陆续投产,随着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市场供求关系将更加宽松,生猪价格整体下行已成必然,产业发展应尽快从扩量增产模式转到提质增效方面上来,从“量变”转向“质变”,以实现长久“稳价保供”,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关键词:生猪产能恢复;市场价格下行;稳价保供对策

 

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回落,养猪业再度陷入亏损境地。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一级预警,紧急启动三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原定生猪生产恢复的三年任务目标已经提前完成。而随着生猪产能从供给偏紧回归至供需基本平衡,猪价下行已成必然,产业发展应尽快从扩量增产模式转到提质增效方面上来,从“量变”转向“质变”,以实现长久“稳价保供”,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1  产能恢复超预期,猪价肉价持续下跌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回落,目前,各地生猪出栏价格普遍跌至16元/公斤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超过50%;猪肉价格跌至30元/公斤以下,跌幅也在40%以上,到6月25日猪粮比价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养猪行业普遍出现严重亏损局面。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91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9915万头,增长29.2%;比去年底增长8.0%,已经超过2018年末的存栏量。能繁殖母猪存栏456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5.7%,比去年年底增长9.7%,已经超过2017年末的存栏量。全国生猪出栏3374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8639万头,增长34.4%;猪肉产量27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17万吨,增长35.9%。

今年以来,上市猪企的生猪存出栏量均有较快增长。据博亚和讯统计,上半年16家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达到4280.27万头,占全国比重约13.12%,较去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其中,牧原出栏生猪1743.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57.14%;正邦出栏生猪699.66万头, 同比增加156.73%;新希望出栏生猪446.11万头,同比增加110.14%;大北农出栏生猪166.34万头,同比增加157.25%。而随着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市场供应持续增加,全国生猪与猪肉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本轮猪周期的下跌阶段已经来临。

据市场调查,6月份以来,由于二次育肥的大体重生猪(俗称牛猪)集中出栏,加之季节性消费需求偏弱和进口猪肉增加等因素共同叠加影响,猪价下跌幅度明显加快。据国家发改委监测,6月7日~11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88∶1,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而到了6月21日至25日,猪粮比价更下降至4.90∶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其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出栏价格跌破14元/公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下旬生猪价格为13.9元/公斤,相较于1月上旬的36.8元/公斤,不到半年跌幅超六成。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第4周,全国生猪均价为13.76元/公斤。从1月份第3周的36.01元/公斤起,已连续22周下跌,累计跌幅达62%。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月份第1周全国生猪出栏均价虽有上升,为15.58元/公斤,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下降53.3%;全国仔猪平均价格46.99元/公斤,同比下降52.6%,本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5.01:1。猪价持续低迷,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双重挤压养殖环节盈利空间,导致养殖效益大幅缩水,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达560元左右。另据定点监测,4月份全国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为1.1%,到5月增加至9.7%,扩大8.6个百分点,6月末已经普遍出现亏损。

而与年初相比,上半年上市猪企利润也大幅下滑。其中,牧原股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4亿元-102亿元,同比下降5.4%-12.8%;天康生物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2亿元-2.6亿元,同比下降68.8%-73.6%;唐人神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7亿元-2.3亿元,同比下降46.7%-60.6%。温氏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22.60亿元-25.6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54.41%至161.64%;正邦科技预计亏损12亿元-14.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50%至160%;天邦股份预计亏损5.5亿元-6.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36%-142%;新希望预计亏损29.5亿元-34.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93%-209%。

随着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市场供应不断增加,猪肉价格也快速下滑。据农业农村部对定点屠宰企业监测统计,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200万头,同比增长66%,市场供需关系持续转向宽松。今年2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为45.04元/公斤,到6月8日,下降至24.31元/公斤,4个月时间,猪肉价格跌幅近一半,到6月份第4周,已经连续22周下降。7月份第1周,全国集贸市场猪肉均价虽有小幅上涨,达到26.20元/公斤,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下降47.5%。

业内人士表示,从当前监测数据和市场反应来看,生猪生产恢复已经取得超预期的积极成果,可以说,我国原定生猪生产恢复的三年任务目标已经提前完成。而后续大型养殖企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将陆续投产,随着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市场供求关系将更加宽松,生猪价格重心整体下移趋势不可逆转,养猪高利润时代已基本结束。

当前,暑期已至,正处于猪肉传统消费淡季,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加之进口猪肉增加(今年1至5月份进口量为196万吨,同比提高13.7%,叠加去年11月-12月出库受限的80万吨冻猪肉,合计相等于增加了近3000万头的生猪供给),市场供应压力较大,短期内猪价缺乏持续反弹利好;近期,期货盘面虽有反弹,但后续没有资金入场,也限制了反弹的力度,导致生猪期价上行动力略显不足,预计短期也将陷入震荡行情。因此,在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的情况下,日后虽然会有短暂的反弹行情出现,但整体弱势的格局难以改变。广大养殖场户要警惕产能过盛风险,密切关注市场信息,科学合理安排生产,正确把握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行情见好就收,以落袋为安。

2  各项调控政策助力,后市或将稳中盘整

近期,持续回落的猪肉价格,让“猪肉自由”得以实现,消费者可以痛快地大口吃肉了,但也让不少养殖场户陷入恐慌与焦虑之中。尽管专家此前已对“猪周期”做了预警,但年初还赚得“盆满钵满”的生猪养殖业,如今不得不面对已经到来的新一轮“亏损周期”。

针对当前猪价不断下跌,行业全面亏损的状况,近期多部门连出“组合拳”稳猪价、稳市场。据了解,6月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新预案)。按照该预案,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向市场发布过度下跌三级预警;6月21日至25日,全国猪粮比价跌至4.90∶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即猪粮比价低于5:1)后,6月28日,国家发改委本月第二次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一级预警,随即中央和地方紧急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据报道,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成交均价达到25918元/吨;7月14日,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1.3万吨竞价交易也已完成,成交均价为25698元/吨,折合商品猪价格大约在18.0-19.6元/公斤,两轮竞价收储价明显高于当期市场活猪和猪肉价格;7月21日,第三次中央储备冻猪肉竞价交易2万吨指标也已挂牌;同时,四川、甘肃、重庆等省、市也相继启动地方收储工作。

近期市场信息反馈表明,启动托市收储后,对提振养殖信心,抑制猪价进一步下跌,已经产生一定预警效果。目前市场大猪出栏逐步收窄,猪市开始呈现震荡走强迹象。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7月2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16.02元/公斤,猪粮比价5.69:1,环比均止跌回升,但同比猪价仍然下跌57.19%。

业内人士表示,日前多部门联合出台的调控新预案,是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总结以往调控机制部分失灵等经验,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实践探索而制定,为在猪肉储备调节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举措。据悉,新预案与2015年预案相比,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对近年来政府“有形之手”经验做法予以机制化、制度化。

比如,新预案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作为一个先导性指标,可通过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情况,对未来8个月到10个月后生猪产能的变化做出预警;二是“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加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波动时做出预警和响应。此外,根据当前养殖成本变化情况,对养猪行业普遍认可的“猪粮比价”指标进行了适当调整,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时,设置出不同层级的预警区间,为市场自发调整也留出充足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新预案针对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有望让储备调节机制更加灵活精准。常规储备与临时储备的运用,使得猪肉储备的整体规模大幅提升,有助于增强对猪肉市场保供稳价的调控能力。

业界专家指出,总体来看,新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猪肉储备调节中作为关键抓手的重要作用。比如,在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猪肉,以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在价格过低时启动临时收储,以托住市场。这样既可保障居民消费需要,又可避免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或淘汰,有助于实现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

当然,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进一步考验,但落实包括猪肉在内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是一场不可回避的硬仗,需要统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

据悉,为加强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控制生猪疫情风险,防止生产与供应大起大落,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已经逐步实施限制活猪调运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生猪调运新规,促“调猪”向“调肉”转变(比如,未来“北猪南运”的局面将逐渐过渡到“北肉南运”)。与此同时,从5月1日起,将全国划分为5个大区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养殖屠宰产业布局、风险评估情况等因素,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分区防控,有利于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生猪调运和产销衔接等工作,引导各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养殖、运输和屠宰行业提档升级,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对保障生猪等重要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将发挥重要作用。

而随着生猪跨区调运受限后,市场“区域调肉”不断发展,为了规范城乡冷链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肉类屠宰加工以及流通物流冷链设施也将纳入国家支持的序列。据悉,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印发《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出,“重点支持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项目的实施有望迅速补齐肉类物流冷链运输的短板,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猪肉的供给。

近年来,我国服务养猪业的市场化手段也越来越完善。今年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正式挂牌上市,产业客户稳步增加。截至6月末,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156.9万手,成交额达5731.6亿元,日均持仓2.5万手。同时,多家期货公司结合生猪期货主动为养殖企业量身定制风险管理方案,推出多种形式的“保险+期货”模式,以分担风险,解困助企助农。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稳定的猪肉价格既关系生猪生产,又关系百姓生活。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防止大起大落,避免“价高伤民”“价低伤农”。从目前情况看,随着前期压栏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加之国家托市收储政策支撑,将逐步缓解市场生猪出栏过剩现象,平复养殖场户恐慌出栏的情绪,有效地稳定市场生猪出栏节奏,抑制猪价进一步下挫,并有利于提振养殖信心,合理引导与稳定市场预期,预计后市生猪及猪肉价格将以稳中盘整为主。

3   实现长久“稳价保供”,提质增效是根本

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三年来,我国生猪产业进入一个边恢复边治理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及时出台各项政策“组合拳”全力救市,推动了规模化发展,大量猪企快速扩产,散户养殖被重新得到支持和保护,目前已经提前完成生猪生产恢复三年目标任务。这次猪价下跌,政策体系构建是不是应该有更大的举措?生猪养殖的下一个方向是什么?规模化、规范化的路应该怎么走?业界关切亟待回答。

专家表示,我国是全球生猪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猪肉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的民生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否保障其平稳运行,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习习相关。但生猪产业的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小生产、大市场”的特征依然突出,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抗风险能力不足,在遭遇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或突发疫病等事件时,产业很容易出现剧烈波动,价格大起大落,继而引发供需两端的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比如,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直接决定了其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虽然规模化比重有了一定提高(规模猪场从去年年初的16.1万家,增加到目前的18万家),但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尚存在明显差距(如,繁殖率低、饲料消耗高等);而产能恢复之后,价格必然下行,目前饲料价格大涨,防疫保健及环保投入等各项综合生产成本增长较快,疫病风险进一步加剧,行业亏损骤然增加。因此,对于养殖场户而言,首先要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而要使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必须加快生猪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同步改革。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对存栏数量简单的增减,更重要的是对生猪产业的产业结构、种猪选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管理水平等环节的优化整合。如今,“吃得上好肉”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消费共识,在需求侧如何发力,来更好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也成为新课题。因此,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唯有加快产业升级,从扩量增产转向提质增效,从“量变”转向“质变”,才能为长久“稳价保供”奠定基础,促进市场供需平稳运行,养殖收益得到合理保障,推动行业逐步走出过山车式波动的怪圈。

最近,农业农村部有关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持续攀升,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仍然较大,防范生猪生产大幅波动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国内、发展生产。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的目标是将全国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为此,需继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大力推广应用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关部门要继续压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积极稳妥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全面开展生猪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由于母猪严重不足,各大中型养殖企业较大范围地采用轮回杂交方式生产父母代母猪。目前,在生猪产能已恢复的情况下,猪价下跌在客观上也将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正好加速淘汰低产母猪等落后产能(特别是将过渡期临时留作种用的三元肥猪应及时淘汰),代之以产能更高的二元母猪,借机更新优化猪群,以提升繁殖率,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第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打造华系品牌,强化种业支撑,促进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保障猪肉质量稳定,推进优质优价,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我国生猪种质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目前我国主流生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市场上本土品种占比很小。种业是生产发展的基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突出本土化品种选育,着力提升生长发育性能和繁殖性能,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解决种猪“卡脖子”等突出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生猪种业附属于产业大盘子中,难以体现农以种为先的指导思想,企业自主培育积极性弱。顶端核心育种体系规模小,独立分散的种猪供给模式导致无法形成自主的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生猪产业链主要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业界应当从品种资源保护和核心种群培育等等方面,加大协同创新攻关力度。目前,我国共有地方猪种资源80多个,其中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有40多个,要以国家级保护品种为重点,建立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促进地方品种资源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通过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研企合作机制,加速发展集团化育种,尽快提升我国种猪的自给率。

第三,进一步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加强生猪市场调控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生猪保险、期货交易等,规避市场风险,防止异常波动,避免大起大落。

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规模养殖企业为重点,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指标,设定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的最低保有量,强化监测预警,完善调控政策;同时,加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猪肉产品冷链运输配送能力,加快推动由“调猪”向“调肉”转变;今年生猪期货挂牌上市以来,价格走势基本反映未来现货市场发展预期,产业客户稳步增加,养殖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生猪期货的远期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规避市场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防止发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把生猪生产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加大宏观统筹管理力度,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模式。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引导区域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加强生猪产销规划衔接,鼓励探索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向区域化产业链的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促进绿色循环发展。要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健康养殖,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场;制定全国种养结合建设规划,支持生猪养殖大县整县推进粪肥还田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