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下降,为减少维持消耗,提高冬季养猪效益,协调好猪舍保温和通风问题成为养殖场户最关注的猪场管理问题。猪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对其生长发育、胴体品质和繁殖力均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通过人为控制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尽可能给其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对获得较高的饲料报酬,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猪生产;温度控制
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气温情况下,体温始终保持在38.7-39.8℃,并主要通过体内产热和散热来保持恒定。研究表明,在等热区范围内,猪感觉很舒适,生命力较强,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都很高;反之,如温度的变化超过等热区的上、下限,猪的生命力就会降低,不仅造成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下降,而且还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通过人为控制,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提高养猪生产效益。
1 猪的体温调节机理
猪的体温调节机能,总的来说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是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种形式来放散或增加体内的热量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较低、猪体感到寒冷时,它的神经系统会将寒冷刺激传给丘脑下部前区的平衡中枢,然后再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使血管收缩,肌肉颤抖,躯体蜷曲,相互依偎,以增加体内的热量和缩小散热面积,以保持体温的恒定,这个过程称为物理性调节。与此同时,猪的采食量增加,代谢作用增强,依靠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以保持体温的恒定,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性调节。环境温度下降越多,猪体用于保持体温恒定和增重所需要的饲料就越多。
猪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一个代谢温度的适中区(即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在这个适中区内,它只要通过血液循环、血管收缩和舒张等物理性调节,就能保持正常体温的平衡状态,因而猪体放散的热量最小,饲料利用最经济。人们把这个温度范围叫做等热区(或代谢稳定区)。家畜体热的调节决定于临界温度,所谓临界温度是指家畜体内的各种机能活动所产生的热大致能维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低于等热范围的温度叫下限临界温度,高于等热范围的温度叫上限临界温度。
如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代谢温度的适中区,猪体可以靠自身调节维持体温不变。遇到高温,它必须增加热的散发;遇到低温,就必须加强代谢作用来增加热量。无论是散发热量或增加热量,都要消耗大量的饲料。环境温度如继续上升或降低,猪体就不能自身调节,而使体温上升或下降。
2 温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温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外界温度过高时(超过32℃),由于猪的散热加快,呼吸频率显著的增加,以至影响到猪体温的升高。这时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大大减少而影响增重效果。温度过低时(4℃以下),由于导热和气流对流增加,猪体散热较多而加速了猪体热源的分解,这时猪为了维持它对热能的需要,食量显著增加,结果浪费了大量的饲料。可见无论是高温或低温,都会消耗热的补偿,使猪维持的营养需要增加或减少,导致生长速率降低和增重减少,特别在严重的温度应激和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对幼猪的生长影响更大,甚至出现生长停滞。
据研究,猪处于上限临界温度以上时,每增高1℃,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当猪处于下限临界温度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下降11-12克,饲料多耗25-35克。例如,一头40-50公斤的育肥猪,在10-25℃时,每天采食饲料量平均为2-2.5公斤,平均日增重可达0.6-0.65公斤;如气温降到5℃,平均日增重为0.4公斤;降到0℃,平均日增重只有0.2公斤;零下10℃时会减重0.2公斤。如果气温上升到30℃时,采食量减少,平均日增重0.4公斤;当上升到35℃时,日增重只有0.2公斤;当气温上升到38℃以上时,减重0.2-0.6公斤。
实践证明,猪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饲料利用率高,增重快,每增重1公斤体重,约需3-3.5公斤饲料;如果气温上升到35℃以上或下降到零下5-10℃,由于饲料利用率降低,增重很慢,结果每增重1公斤体重,就要消耗饲料7-8公斤,无形中比在适宜气温下多浪费1倍的饲料。假定这种低、高温维持一个月的时间,每养一头猪就会浪费饲料50-60公斤,如果有100头猪,浪费饲料的总量可达5000-6000公斤,如果有1千头、1万头猪……饲料浪费将会造成惊人的经济损失。
3 温度对胴体脂肪和瘦肉生长的影响
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猪体内氮的代谢也有很大的影响。据报道,环境温度在15-23℃之间,有利于猪体内脂肪的沉积,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上述指标时,猪体内脂肪的消耗量增加。在适宜气温下,猪的营养水平较高时,胴体脂肪和瘦肉的生长正常,当高温和低温时,脂肪的生长受影响较大,生长缓慢,而肌肉生长受影响较小;当猪营养水平很低时,无论脂肪或肌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肌肉生长急剧下降,瘦肉率显著降低。因此,在饲养瘦肉猪时,当气温不正常时,应加强饲养,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尽量降低环境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此外,研究表明,光照对猪体脂肪的沉积有减慢作用,暗光可促进体脂肪增长,光照温热可促进猪体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瘦肉的生长;但当光照时间过长,特别在夜间延长光照时间时,易使猪增加活动,对猪的增重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当遇长时间阴雨天气自然日光不足时,应适当补充人工光照,以促进瘦肉的生长合成。
4 温度对猪繁殖力的影响
季节性气温变化,尤其是气温过高,对母猪的繁殖有着不良影响。当公、母猪处于高温时,各种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致使猪的精、卵细胞发育受阻,母猪发情不正常,公猪配种机能降低,严重时公猪会出现大量的畸形精子和死精。如果公、母猪遭到较长时期高温的影响,其繁殖力就需较长时期才能恢复正常。
4.1 对后备母猪的影响。气温对后备母猪的发情、配种、 妊娠等均有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在26.4℃下饲养的后备母猪,6.6月龄发情,活胚数为10.8个,而在5℃下饲养的后备母猪分别为6.9月龄和8.8个。环境温度26.7℃下饲养的初配母猪,受胎率为90.5%,而在33.3℃ 下饲养的初配,母猪,受胎率为77.5%。
4.2 对成年母猪的影响。在环境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对母猪的配种、妊娠、产仔均有不良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温对成年母猪繁殖的不良作用,主要在配种前的一段时间内,特别在配种后受精卵附植于子宫前的若干天内,是引起胚胎死亡的关键时期。因此,由于温度的影响,母猪在不同月份配种,其受胎率产仔数也有差异,总的来看,1-5月份和10-12月份配种,受胎率和产仔数高于6-9月份。
4.3对精液品质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猪的睾丸温度比体温约低4-7℃,这是最有利于精子生成的温度。公猪的阴囊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有特殊的热调节能力,一旦高温引起睾丸温度的升高,是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环境温度35℃下饲养的公猪与15℃下饲养的公猪相比较,前者射精量下降8.6%,精子数量下降 11.5%,受胎率下降13.3%。公猪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配种,其结果有所差异,在温度偏低的10~5月份配种与6-9月份配种相比,前者受胎率提高17.5%,产仔数提高6.6%。
4.4对仔猪的影响。从仔猪死亡率统计看出,冻死和压死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52%;环境温度对仔猪每日耗奶量也有影响,环境温度低则耗奶量大。
5 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持舍温和体温的恒定
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体内热能散发较慢,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必须通过人为进行控制,使环境温度保持在最适于猪生长发育的范围之内,才能促进其正常生长。
一般情况下,最适合猪生长的气温为10-25℃,最适宜的舍温幼猪为20—35℃、成年猪为15-23℃,相对湿度以45-95%为好。据对45-158公斤猪的测定结果,猪的体重越大,增重最快所需要的气温就相对越低。
即:T= – 0.06W+26
T——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W——猪的体重(公斤)
例如:体重50公斤的猪要求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T= – 0.06 50+26= -3+26=23℃
又如:体重100公斤的猪要求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T= -0.06 100+26= -6+26=20℃
我国幅原辽阔,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极其复杂,南北气温相差高达20—30℃,因此气温高低决定养猪栏舍设计和建筑的规格和要求。北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温差大而干燥,因此在猪舍设计上必须以保温防寒为主,并注意夏季通风和冬季换气。南方气温一般较高,雨水较多而潮湿,因此栏舍建筑上地势要高,并注意防暑、防潮和通风。总之,猪舍设计要因地制宜,努力为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条件,做到冬暖夏凉。
平时猪舍气温的增高,主要来源于猪的自体产热、太阳辐射热、空气带入的热、粪便和垫草的发酵热以及供暖设备提供的热等,热量的散失或降低,主要是通过通风、换气、气温下降、舍内水分蒸发吸热等来实现的。
猪因品种、年龄和体型大小不同,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各有不同。一般来说,脂肪型猪比瘦肉型猪抗寒力强,而瘦肉型猪又比脂肪型猪抗热型好。体型大的猪,由于单位体重体表面积较小,有利于保温,较为耐寒;而体重越小,单位体重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散热,故而抗热性较强。猪的年龄越小,调节温度的机能越不完善,再加上体格小,抗寒力差;初生仔猪,其适宜温度为34-35℃,产后3-4周为28-30℃,稍大为20-23℃,接近成年为17-22℃,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因此,在生产中要根据品种、体型、日龄、以及季节气候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抗热或防寒措施,以尽量保持舍温和体温的恒定。
6 冬季如何协调做好猪场的保温与通风
在寒冷的冬季,猪舍的保温和通风始终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既保住温度又保证一定通风呢?
6.1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首先要保证饲料营养水平。由于冬夜漫长而寒冷,饲喂时间安排应提前早喂和延后晚喂,或增加一次夜饲。低温采食量增加,所以母猪及肥育猪要增加喂量,防止饥饿和母猪掉膘。同时要防湿、减少阴冷,及时清除粪尿污物,减少冲刷用水,注意猪舍防潮。此外,垫草具有较强吸收有害气体的能力,猪床铺设垫草(最好是稻草)也可减少有害气体。
同时,既要保好温又要减少猪舍空气中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对猪的不利影响,必须在建场时就合理设计,正确选址,合理布局场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实行“全进全出”,防止和杜绝传染病侵入。
6.2 根据个体情况区别对待。仔猪因为体温调节机能差,更要注意保温;肥育猪饲养密度大,应多关注通风。天气寒冷时或夜间要加强猪舍门窗管理,大门加设门帘,堵严孔洞和缝隙,防止贼风。但不要单纯或片面强调保温而忽视通风,要注意适当、适时通风换气。
一般白天中午至午后2点,应打开天窗换气孔,无天窗通气者门窗应在中午前后适当打开一些,每次换气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使有害气体、尘埃、病原微生物等及时排出。通风时间的长短,因猪只大小及有害气体、粉尘含量的多少而定。
6.3 常用的通风设备选择
无动力通风机:该通风机是利用建筑和通风机本身产生的烟囱效应,达到室内外通风换气的一种设备。具有零成本运行,24h无需人工操作、改装安装方便,无噪音,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运行需要有风,无风天气换气会受到影响。
小型排气扇:猪舍墙面加装小型排气扇,一般建议两个猪栏安装1个排气扇。寒冷季节,猪舍必须密封保温,为了保温又无法使用大功率风机,但可通过小型排气扇,定时打开,往外抽风,如此可保证部分新鲜空气进入猪舍。
为了减少人工操作,可以设置定时开关自动排气,一般白天设置时间循环,每隔两小时抽风10分钟,如此可以保证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部分排出,但对猪舍内温度不会有过大影响。通过定时开关控制小型排气扇,再保证自动通风的同时又不会因为通风量过大影响到猪舍的温度,算是目前比较完美的解决通风和保温矛盾的方法。
但必须提示的是:氨气和硫化氢易溶于水,在潮湿的猪舍,它们常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和顶棚上,舍内温度升高又挥发出来,很难通过通风而排除。因此,平时猪舍必须做好防潮保湿工作,这样可以适当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综上所述,要想养好猪,决不能忽视环境条件对猪生产力的影响。其中,温度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很大,在生产实践中,要因地、因猪、因时制宜,要结合自然条件,认真解决猪舍建造的不合理现象,并加强日常管理,时刻注意天气变化,搞好温湿度控制,适时通风换气,尽可能给猪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饲料报酬,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